第四十一章 惊悚殿试_天启:大明难救,续命吧
笔趣阁 > 天启:大明难救,续命吧 > 第四十一章 惊悚殿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十一章 惊悚殿试

  其实朱由校对于校阅的事,可以说是迫不及待,整整一年的时光,两位名臣(戚金、徐光启)亲自指导,投入的人力物力无数,这大明的京营再怎么烂泥扶不上墙也该是有所进步的。

  朝廷上下也没有谁真指望他们去冲锋陷阵,只求他们能做到拱卫京师。

  不过现在却有一个更要紧的事情要处理,校阅的事只能先放一放,等这件事结束才能举行。这件事就是科举。

  国家取士,远法前代,进士之科,得人为盛。科举制萌于南北朝,始于隋而成于唐,完备于宋,明清时期已经十分的完善,且有了日益僵化的趋势。但在此时(17世纪),科举制仍然是全世界最为先进科学、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,远远优越于欧州各国。

  不过,如果一项好的制度,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,便将是政治窒息。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正在逐渐迈入近代化,科举制也要近代化了。这可以作为自己“五化改革”中“教育改革”的一部分进行。

  明代极其重视教育,“治国以教化为先,教化以学校为本。”为朝廷之共识。“天下人才学校以教育之,科目以登进之……学校者,储才以应科目者也。”明代的国立学校遍布乡镇,大大的提高了平民阶层(小地主,小商人、手工业者和富农,有些富裕地区的中农咬咬牙也是可以的,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农、佃户就不要想了,凤毛麟角。)的识字率,增强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性。有明一代进士中平民出身的占比为58%,为所有封建朝代之最,平民出身的官员比率远超当时全世界。

  明代科举除有指定课本外,内容大抵承袭唐宋,但到明中叶时,答题形式却出现转变:明天顺以前,经义之文,不过敷演传注,或对或散,初无定式,成化廿三年(1487)会试,始定八股之制。

  八股文的优点十分明显,它统一了考试的标准,有利于大规模公开考试的阅卷和评判;但对于现代人来说,其劣更为突出,影响也更为深远,它使知识分子不钻研有用之学,只在八股中耗费精力,严重的影响了当时学风,僵化思想。明末,李贽、顾炎武等许多思想家都对此有过批判。

  明代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,会试由礼部主持。而殿试只考策问,由皇帝亲自出题。朱由校希望得到的是经世致用、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,所以他也是费了一番心思,终于想好了题目。

  天启二年(1622)二月十五日,会试结束。三月十五日,殿试开始了。

  殿试的考场设在主殿皇极殿(原“奉天殿”)。殿试前一日,先由鸿胪寺、光禄寺官将奉天殿考场提前进行布置。殿试当日的仪式是极其隆重,繁琐。

  当日早,先由礼部官引考生至奉天殿,并分列于丹墀的东、西两侧,面朝北方站立,文武百官则按常仪穿戴侍立。朱由校身着常服御殿,鸣鞭,看着百官及考生行叩头礼,心中感慨万千。

  策题由侍官传送,放置于策题案上,然后执事官将策案搬置于中间通道。鸿胪寺官引考生向皇帝行五拜三叩之礼,礼毕东西侍立。礼部官分发试题,诸考生跪受,行叩首礼,然后答卷。

  这是他第一次主持殿试,朱由校坐在堂上,注视着埋头答卷的考生们,这都是此时大明最优秀的精英人杰,看着未来朝廷的新生血液,内心中对他们充满了希望,这群人的肩上背负着大明的未来。

  殿试考生与乡试、会试考生一样,所需的试卷纸以及笔、墨、砚均需自备,草卷、正卷各备纸十二张。

  考试到中午的时候,由光禄寺造办午餐,每桌,茶食五楪,果子五楪,按酒五般,点心一楪,汤二品,饭一分,菜四色,酒五钟。进士每名馒头二箇,汤一碗。

  考试结束之后,礼部设晚宴并早粥,用鹿一只,猪二口,羊三只,鹅十二只,熝猪肉八十斤。粳米三斗,火熏三腿,鸡蛋一百箇,豆腐五十连,煮粥猪肉五斤。油、醋各二瓶,酱六斤盐十斤,细粉五十斤,花椒十两七钱,胡椒五两,香蕈、麻菇各五两,香油六斤,酒九十瓶。

  可以看出,考生们的生活待遇是极其优越的,如此优渥的物质条件,自然也让考生们的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,在答题时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情。

  直到他们看到了皇帝出的试题。

  考生们在殿试之前就有礼物的官员向他们讲述规则,他们又都询问了不少老前辈,已经对电视的形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。而今天,他们发现前辈们传授的经验好像根本没有用。

  “天启二年殿试全国统一考试。”

  “注意事项:一,答卷前,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。二,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。三,考试结束后,将本事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。”

  如此新颖古怪的抬头,让众多考生就,挺突兀的。那些心理素质比较好的,也仅仅是觉得有些古怪罢了,同时也明白老前辈们的建议恐怕是用不上了;而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倒霉蛋们,此时已是彻底的慌了。

  其实,当朝中的大臣看到朱由校出的这张试卷后,他们也是很蒙的。但不管怎么说,虽然形式古怪,但皇帝出的题目大多还是切合实际的,而且掌管殿试一直是历代皇帝的权利,于是在他的强烈坚持下,官员们也并没有阻止。

  “一,选择题:

  1,以下选项中不属于《大明会典》所记载的十恶的是_。

  甲、不睦,乙、内乱,丙……

  2,《大明律》中有五刑,若有人犯了……”

  十恶指的就是十恶不赦;五刑指的是笞、杖、徒、流、死,这些都是古代司法的基础知识。这些知识作为一个读书人都是应当知晓的。作为未来的官员,他们必须对国家的法律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。

  选择题大多都是这样的简单题,对于那些关心国事、对法律有基础认识的考生来说,基本上都能答对。而那些打错的自然就是一心只是专研八股的死读书了,这种人猪朱由校是不要的,可以直接将它们过滤掉。

  于是于是一群连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春秋》都不读,只是钻研八股文的“读书人”感受到了世界满满的恶意。(不要惊讶,明晚期,真的有一大批“读书人”,一心只钻研八股,想着各种考点,但却对一些基础的儒家典籍都一窍不通,若是这样的人做了官,后果可想而知。。)

  当然。殿试不可能仅仅考那些基础的东西。以上的那些部分只是用来过滤庸才的,殿试的关键永远都在策问。

  不过在策问之前,朱由校更想了解一下他们的思想动向。

  “陆王心学与当今之影响……”;“李贽其人……”

  明末之时,社会思想局面十分混乱,作为主流思想的杨朱理学僵化腐朽不堪;各种各样的新思想,新思潮层出不穷,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思潮,于民间异常活跃,一片勃勃生机,万物竞发的景象,随时准备冲破旧思想的藩篱,迈向中华思想的近代化。民主、自由的思潮开始出现,关于民族、国家、阶级的认识不断增强,言论愈发的露骨。但就是旧势力十分强大,明朝政府将这些言论大多视为异端,对其传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打击。

  (而到了清朝,直接将这种打击上升到物理层物,不但大规模焚书毁书。同时也在物理上解决持有这种思想的个人,于是中国自发的思想现代化,以失败告终,并且文化出现了大规模的倒退。)

  而今天在殿试上,皇帝问考生们对“异端思想”的理解。考生们提笔写的是心惊肉跳,心里只剩“忠诚”,就怕自己出了考场,直接进诏狱,哦,不对,以他们的身份没资格到诏狱,直接流放吧。考生们看着题目,只觉得惊悚,自己的人生一片悔恨……

  朱由校实在是低估了自己考题的分量,看着考生一个个惶恐的模样,他实在是有些不知所措。

  策问内容是以经义、政事为主,与现代之论文答辩说有类似之处。朱由校文化水平本身就有限,而且她想要的是可以干实事的人。所以干脆取消了经义、只是询问政事。

  在这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上,朱由校这回并没有作妖,而是真心实意的,十分严肃的向考生发起了提问。

  “论土地兼并,论税制、币制,论海禁与开海,论卫所制与募兵制……”

  “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不得套作,字数不限,体材不限,诗歌除外。”

  以上的种种问题都是大明十分急迫的问题,朝廷的官员们都没有一个定数,这些考生们自然也不可能给出什么解决的方法。

  朱由校本来就并没有认为他们可以马上解决这个问题。若是如此,那朝廷上滚滚诸公何用?但这些问题可以看出,考生们对大明深处问题的了解程度,他们的立场与处理能力的水平。

  而这些也就足够了。

  近日,注定是有史以来对考生心理素质和政治敏感性考验最大的殿试,希望他们不要崩溃。

  祝愿他们考试顺利,朱由校心想着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hi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hi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